去年暑假到淡水北投兩天一日的小旅行。
我連一篇都還沒寫,真是太佩服我自己了。
之所以會一個地方都沒寫,就是因為這邊的古蹟,歷史背景太多,
真的很懶得查資料來寫,哈!
(以下資料來自網路)
清代海關分為兩種,一為常關,稱舊海關,一為洋關,稱新海關。
常關乃就本國船隻裝載貨物徵收關稅,也就是國內貿易的稅關。
臺灣在設行省之前,隸屬福建省,屬福建海關管轄,並沒有設置常關。
1862年 滬尾(淡水)洋關正式設立。
淡水開埠後,稅務司實質上掌握了洋關行政與稅務大權。
初設時,人員不多,但是隨著關務越來越繁雜,洋關人員也日益增加,
因此有了購地建屋之需求,於1866年向地主吳春書、吳惶葉兄弟購買土地,準備蓋公館。
同年,清廷「以關稅作為清政府賞款擔保,以海關作為可靠的財物代理人的途徑」,
於是,在經費有了著落及外籍稅務司制度十分有效率的條件下,
開始興建第一棟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居住。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中,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清廷派李經方到基隆外海與日本海軍做形式上的交接。
同年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結束淡水關的關務,將淡水、基隆兩海關正式移交日本。
淡水河口因中法戰爭時劉銘傳採填石塞港策略,加速了淡水港的淤積而漸漸沒落。
1895年6月17日 ,日本舉行始政紀念,也於淡水重新開設淡水稅關。
由於淡水港沒落,關務也顯得悠閒,
1900年淡水稅關長中村純九郎發起,組成了「五十會俱樂部」,
初期成員僅限淡水稅關員,以餘暇相互歡樂及開達個人智識為目的。
內設俱樂部,有遊戲室與食堂,攻修部則有政法及語言科。
提供各種書籍閱覽、棋類活動、網球、撞球、乒乓球、游泳等比賽,
海關官邸則提供官員及俱樂部會員休憩、聯誼、運動、進食等功能。
1996年時曾經一度被財政部報廢,準備拆除建大樓。
但淡水地方人士、團體學者等人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
努力之後,終於獲得內政部回應,
評定小白宮具有歷史意義,在建築上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於1997年定為第三級古蹟。
呼!好長的資料吧!
接著來看照片吧!
這是小白宮正門,當天艷陽高照,在這附近把古蹟都逛一圈之後就中暑了,哈!
一進來有一個六角建築,現在當售票亭,
不過我們去的時候,不用門票。
一旁還有一個郵筒,造型挺有特色的。
這種屋頂是四坡式斜屋頂的基本形式,方便排水,
也可以作成閣樓,增高室內空間,同時具有隔熱作用。
另外,這邊有4個拱圈,這拱圈在這棟建築中算是很重要的角色喔!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這裡的地基比較高(相較右邊的地面),還有這麼大的迴廊。
因為小白宮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
殖民地式建築的特徵,
就是會有抬高地基、四周有類似迴廊之 Verandah(涼台)的設置、落地門窗、煙囪等等。
地基用紅磚及石材砌成基座,抬高約 一公尺 ,
外側周圍則留有通風口,既可防潮又能表現出主人之尊貴氣派。
涼台的設計佔建築面積很大的比例,形成另一種型態的生活空間,
與僅為了增加建築面積之Balcony(陽台)設計不同,
因此這種擁有大面積的Verandah的殖民地式建築又稱為Bungalow(涼台殖民地式建築)。
在迴廊有十一個規律且對稱的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
規律對稱的拱圈,除了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
也可以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
屋頂上設有煙囪,是壁爐設備,壁爐主要作為取暖及防潮用。
所以說,這條迴廊上應該有11個拱圈,不過我只拍到10個半,哈哈!
這種拱門迴廊,真的怎麼看都美。
白色木質百葉窗,很有質感,很漂亮;
跟拱圈也剛好是對應位置,這樣室內採光和通風都很棒。
從室內看出去就是這樣,果然太亮XD。
室內有一些靜態展,還有關於小白宮的歷史。
小白宮面對淡水河以及觀音山。
傍晚時分,站在「小白宮」右前方的觀景台,可以欣賞著名的淡水夕照。
這天因為剛好有新人在觀景台那邊拍婚紗照,我們就沒過去欣賞景色啦!
這個角度還蠻美的,
最後面高高的鐘樓,是淡江中學喔!
(淡江中學篇,不知道幾時才會寫了XD)
這一棟白色建築,看起來很美,如果沒記錯的話,那其實是洗手間XD
這裡環境還蠻清幽的。
斗子牆解說牌。
那這面牆應該就是斗子牆吧,哈哈!
後來,我們就沿著這道牆散步到下一個景點啦!
小白宮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15號
02-26282865
留言列表